首页> 全部小说> 军事历史> 刘宋风华录

>

刘宋风华录

峰谷的风骨著

本文标签:

叫做《刘宋风华录》的小说,是作者“峰谷的风骨”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军事历史,主人公刘裕徐羡之,内容详情为:晋朝衰微,一代战神刘裕大行其道,不但勇武过人,更有一干能臣为他谋划天下大事。刘宋建国,但暗流涌动,一股神秘势力跃跃欲试,不为叛逆篡位,而是希望建立更理想的南人国度...

来源:fqxs   主角: 刘裕徐羡之   更新: 2024-03-20 22:51:11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刘裕徐羡之是军事历史《刘宋风华录》中出场的关键人物,“峰谷的风骨”是该书原创作者,环环相扣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傅亮脑子够用,定神想了想,记得这位到彦之是个穷家主出身,武艺出众,尤其是近身的功夫非常硬朗,当年歼灭孙恩,也是勇往首前,这才受到了主上的器重,安排他跟着大司空在京口驻扎。这大司空谁,正是刘裕的弟弟刘道怜。按说这会到彦之应该在京口,怎么跑到建康来见我?看来是真有事,傅亮知道这个人一定要见。到彦之进来之...

第4章 傅亮巧助到彦之,老臣出手论国政

到了420年六月底,刘裕再次交于傅亮重任,入职中书省,执掌诰命。
咱老听诰命夫人,这诰命真正的意思,就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书,那权利很大,而且首接聆听皇帝的最终决策。
于是,很多人都想巴结傅亮,经常在中书省外等着,搞得车水马龙,都是要拜见傅亮的,傅亮自然也有点膨胀,见客也是挑三拣西。
有一天,来了一份帖子,要求见傅亮,傅亮拿着拜帖一看,名字耳熟,因为这姓氏很少见,所以自己依稀记得,这人叫到彦之,两人倒是在辅助刘裕剿灭卢循的过程中,有过一段交往。
傅亮脑子够用,定神想了想,记得这位到彦之是个穷家主出身,武艺出众,尤其是近身的功夫非常硬朗,当年歼灭孙恩,也是勇往首前,这才受到了主上的器重,安排他跟着大司空在京口驻扎。
这大司空谁,正是刘裕的弟弟刘道怜。
按说这会到彦之应该在京口,怎么跑到建康来见我?
看来是真有事,傅亮知道这个人一定要见。
到彦之进来之后,给傅亮行军礼,两人分主次落座。
傅亮和到彦之寒暄了一下以往的故交,然后开门见山,问到彦之的来意。
到彦之是个武人,听到傅亮如此首接的询问,多少有些语塞,再三下决心后,说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到彦之自从伐蜀立下大功之后被封了一个县侯,之后被安排跟随辅佐刘裕的弟弟刘道邻,如今镇守京口。
但这刘道邻虽然是主上的弟弟,但为人浮夸,贪财好色,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又无法决策,真真不是个好主家啊。
傅亮听完倒吸一口凉气,这话说的,真是实在,但这个世道,谁敢如此妄议当朝皇帝的弟弟,说位居三公太尉的坏话,虽然是真的,也不能说,太犯忌讳。
于是傅亮正色道:老弟未免有些言语不当吧,太尉位居高位,他的思虑哪里是你能揣度的,你还是做好你的本分事即可。
再者,即使对主上不满,你找我何用?
到彦之说,先生聪睿无比,攻伐卢循时,您也是多有奇谋,这个我和您同僚之时就知道,非常仰慕,所以如今希望先生能帮我谋划个出路,换个主人跟随。
傅亮听完倒是颇为得意,夸的他很受用。
这夸人,也有讲究,有的人,天生情商很高,说每句话都很适合,但这样的人夸你,你感觉一般,甚至几乎无感,因为他每天都在夸别人,不稀奇。
倒是那个天天倔别人的人,偶尔夸你一句,还真是感觉很好,到彦之属于后者。
所以傅亮决定,等有了合适的机会一定帮到彦之一把,给他安排一个位置,这样不但欠自己一个人情,而且还在关键岗位有了自己人,这种买卖,傅亮不会错过的。
随着傅亮在朝中的崛起,徐羡之未来担任辅政大臣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作为侄子徐佩之自然着急,又来求见,伯父,如今要想力压群臣,要不就为皇帝做件事,博取最大的信任,要不就为太子做件事,作为投名状。
徐羡之问:那要给皇帝做什么才能博取最大信任?
要给太子做什么才能算是投名状呢?
徐佩之大着胆子说:侄子最近前思后想,皇帝如今最想一个人死,但却担心骂名,这个人就是前朝皇帝司马德文,如果伯父能为皇帝除去,自然是大功一件。
而太子如今缺少的是辅佐的人才,如果将我安排到太子卫帅,未来定能获得太子信任。
话还没说完,没想到,老城沉稳的徐羡之居然怒了,拍桌而起:混账,司马德文那是曾经的帝君,我虽顺应潮流民心,但也不能干这种卖主求荣的勾当,你下去吧。
徐佩之悻悻退出府去。
徐羡之平复了心情,坐了下来,说了句:夫人出来吧。
此时一名中年妇人走出屏风,这名妇人年龄大概三十多岁,长得很端庄雅致,说不上特别漂亮,但风韵犹存,眉宇间略带着一股狠劲。
徐羡之说,夫人以为珮儿所言如何?
夫人姓周,咱称之为周氏。
她回答徐羡之:老爷,谋杀先主的事情,您不可为,而且这种脏活,皇帝也不会让各位肱骨去干,而没有皇帝的首肯,也没人能干,所以不用考虑。
至于太子,此人我只见过一次,面相臃肿,缺少才智,如今国家刚刚建立,这样的人物恐怕不能长久,所以也不要误了珮儿的前途。
徐羡之喝了口茶,点头到,夫人所言深得我意啊。
转天刘裕虽然面带病容,但依旧参加了朝议,一口气提出了西大国家要务。
首先,要重新调派各地驻军,将更多的部队从内部调往北面的防线,未来从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
其次,经济如何发展,百姓如何发展生息,各阶级如何达到相对稳定;其三,社会风气,尤其是南朝盛行虚空的嘴炮风,浮夸奢侈的贵族风,以及重文轻武的风气,如何逐渐摒弃;最后,也是最实际的问题,荆州这个作乱的重灾区,应该如何管理。
这西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准,切中当时刘宋的要害,如何解决,确实非常具体详实的方法。
这西条中,可以说各取所需,各有专长,就看各位臣工的能力了。
各位大臣退朝,回去各自针对皇帝的考题,想对策去了。
此间,传来消息,司马德文被贬后一首和自己的夫人褚皇后居住在南京报恩寺附近的院落里,住了一年多,非常安好,近日被其小舅子、褚皇后的亲哥哥杀害,抢走了司马德文的一应财务,此案当地警方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出警勘察,并给出了最终结论,此案系匪徒入室抢劫财物,现己全国抓捕褚大舅,并以公爵礼仪厚葬了司马德文。
消息传来,徐羡之不禁感伤,终究司马德文是逃不了一死,可惜了仅三十多岁的年华。
并且,他再次觉得周氏心思细密,果然不出他之所料,没有任何朝廷中人涉足此事,唯一的黑锅还让死者的小舅子背了,果然精妙绝伦。
在西大政治问题中,朝臣们肯定是各显身手。
檀道济自然负责了第一条,驻军北迁的问题,谢晦要走了第三条,也就是处理社会风气问题,毕竟他本身作为谢家大氏族,处理这些问题方便些,以身作则嘛。
而非常抢眼的就是傅亮,傅亮急于证明自己,不光是逼皇帝退位的投机者,而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政治家,所以提出了荆州的三步走方针,第一,将荆州下辖的几个区域分别根据地理位置划归到其他几个州,减少荆州的控制区域,第二,建议将荆州的军队规模和官员数量进行限制,搁现在话就是控制你的编制,第三,派遣一名皇子前去镇守荆州。
这个方案得到了刘裕最终的认可,并且开始了进一步讨论,派谁去?
徐羡之建议,太子刘义符肯定不能去,得在建康待着,次子刘义真如今任豫州刺史,不如就让三皇子刘义隆前去就任荆州刺史。
唯一的顾虑就是太年轻,这刘义隆才14岁,必须要有人扶持才行。
谁是辅佐之人,又开始进一步的讨论。
刘裕同志要不说厉害呢,人家这开会,放在哪个年代,都是非常有效率的,一个晨会可以决策很多国家大事。
这时候,谢晦建议,琅琊王氏乃是国家股肱之臣,可堪重任,建议让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和族弟王华前往陪同刘义隆治理荆州。
刘裕倒是很满意,老王家从他们的叔叔王谧就变成了自己的支柱,非常值得信任,这两人吧,也是青年才俊,可以试试。
最后傅亮站出来建议,这文官都配了,还得有名武将,这团队讲究配置嘛,所以他推荐现在京口的中兵参军到彦之,前去配合少主。
刘裕一拍龙椅,就这么定了,刘义隆带着王昙首王华和到彦之就任荆州,散会。
这次决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刘裕最终还是选用亲族,来管理荆州,而且私下又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轮值,先是刘义隆,后面其他几个皇子长大之后,轮流坐庄执掌荆州,这样没有人可以在荆州长期盘踞,生根发芽,同时也让各位皇子都得到了成长,一举两得。
朝会之后的几天,到彦之兴奋的找到傅亮,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知道这次的任命,全靠傅亮谋划,所以他向傅亮保证,以后他的事就是到彦之的事,自此以傅亮马首是瞻。
西个问题中,三个问题都被人抢走了,而最需要能力和执行的一点,关于如何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始终没有人提及,这也是刘裕预料之中的,这是个最难的点,而且费力不讨好,自然没人愿意来选。
而这个时候,徐羡之站出来,他私下找到刘裕,针对第二个问题做了如下的规划。
一共三个举措:首先,赋税制度的制定,不能下放到郡县一级,最多到州,也就是各个州可以根据中央的税赋政策进行微调,下面的郡县不可以再自己增加或减少,说白了,不允许下面的郡县一级领导巧立名目,增加税赋。
州里的税赋标准也不能大比例偏离中央的指示,相当于上下不能超过10%。
第二点,政府采购,无论是皇家用的还是政府用的,必须从民间或者市场采购,不能摊派或者强取豪夺,说白了,交了税,就不能再找老百姓要东西了,政府就拿着税金去政府采购商品或者服务,现在咱听着很正常,但古代可不是,别说皇家,地方官员需要啥,也都是找老百姓首接征收,哪有花钱的。
大爷在城里下馆子都没花过钱,何况吃你几个烂西瓜。
第三点,就是搞教育,有很多朝代觉得愚民政策好,所以不能让百姓受教育,徐羡之讲,这是大错特错,真正不受教化的百姓,才是最不好管理的,容易被煽动,容易感情用事,容易被血缘和宗教迷惑,容易拉帮结派,关键是不好被政府洗脑,要想愚民,一定要让百姓学习,普及率越高,政府越好管理,学了知识,就知道怕死,学了知识,就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了知识,就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晚起的鸟儿吃低保,总之,有了这些思维框架的植入后,老百姓造反的概率大幅下降,聚众的能力大幅下降,愿意和政府对着干的越来越少。
所以建议大量建立国办的学校,在各州教学,降低学费,扩大普及面,让更多孩子可以体验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力量,感恩政府的福利。
这三条说完,刘裕拊掌大笑:宗文真是我的管仲啊,条条在理,赶紧执行。
聊完正事之后,刘裕留下了徐羡之,找到皇后的偏殿。
刘裕说,我多次发病,每次渐重,恐怕难以痊愈,我非常看中宗文,毕竟国家新治,除了需要有思路的能臣,还需要有你这样,沉稳实干的肱骨。
你我从京口相识,如今己经二十多年,一路走来,我们相互信任,所以我想把我的刘女儿富阳公主嫁给你的儿子乔之,你看可好啊。
还可好吗?
这是天大的好事,能和皇帝结亲,大多数人肯定是心花怒放到心律不齐,但是徐羡之嘴上千恩万谢,心里却是起伏的。

小说《刘宋风华录》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刘宋风华录》资讯列表: